close

getImage.jpg

圖片取自博客來

陸生,一個淺顯易懂卻無數縱橫交錯的詞。

回想大學第一堂比較教育課,老師說尊重是最低階的接受,那時不懂,面對一個文化,尊重還不夠嗎?現在懂了,當他說「我要的不是認同,只是尊重」,就懂了。

《斷尾的壁虎》這本書,若你已想要獲得陸生在台有多少不適應的種種列舉,可能一無所獲;倘若你以自我部分與整體的切割、詮釋現象學的開端、訪談的無法切割,或許你能得到些想法。

很喜歡作者在每個章節前都有一段話。那段話有時像個引言,有時像個總結。

這本書述說的不完全是陸生來臺生活有多不適應,而是透過作者與陸生間的訪談帶出了其身為陸生但依然有自我兩者之間的碰撞。生活中有很多時後我們背負著一些框架、責任、印象,但某些時候這些背負會與自我相悖,心裡會有一個聲音說不是這樣的,就如同書中仙女說:「你總是說中國怎麼怎麼樣,中國人怎麼怎麼樣。你極力想把自己撇清,然後指責我們。但是,我覺得不是這樣的,你說的不是我。」

在書中作者也提到她認為訪談很難量化、列表,就如同你的五分喜歡不是我的五分喜歡。很喜歡這樣的觀點,要怎樣才能把人分割呢?要怎麼樣才能把兩個不同的人放在同一框架中?

研究者通常在研究中會保持自己的客觀,避免自己用話語曲解研究對象的意思,這本書也是如此,不過作者詮釋現象學的觀點告訴她「每一個詮釋的行動都是一種自我的反身性照現,我們努力進入理解他人經驗的意義與本質,最終抵達的,卻總是更深層的自己」,因此這本書也是作者的反思。

是研究也是書,可以在書中看到研究應有脈絡,也可以看到陸生來臺的適應情況、更能夠在閱讀的同時與生活自我連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陸生 教育 詮釋現象學
    全站熱搜

    周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